在售定融产品(通常指 “定向融资计划”,多由地方金融资产交易场所备案发行,面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)的风险具有多样性,且不同产品因发行主体、底层资产、增信措施差异,风险程度也不同。以下从核心风险类型、风险成因、投资者应对三个维度,全面拆解其主要风险:
定融产品的风险本质是 “信用风险为主,市场 / 操作风险为辅”,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:
这是定融产品最主要的风险,即融资方无法按期足额偿还本金和利息,直接导致投资者损失。
- 风险场景:
- 融资方(多为地方国企、城投平台、民营企业)经营恶化(如营收下滑、现金流断裂)、债务逾期(多笔负债集中到期)、资产被查封;
- 地方城投类融资方受地方财政压力影响(如地方政府债务管控收紧、土地财政收入下滑),无法获得财政支持代偿;
- 民营企业融资方因行业周期(如地产、教培)、股权质押爆仓等问题,丧失偿债能力。
- 典型案例:部分三四线城市城投平台定融产品,因地方财政入不敷出,出现 “展期兑付”(延长还款期限)或 “分期兑付”,实质是违约风险的缓释。
定融产品的资金通常投向特定底层资产(如应收账款、基础设施项目、债权转让等),若底层资产 “虚设” 或无法产生现金流,会直接导致还款来源断裂。
- 常见问题:
- 底层资产造假:如虚构应收账款(伪造企业间交易合同)、重复质押(同一资产质押给多个产品);
- 底层资产逾期:如投向的债权项目(如企业借款)已逾期,或基础设施项目(如园区建设)停滞,无法产生收益覆盖本息;
- 资金挪用:融资方未按约定将资金投入底层资产,而是用于 “借新还旧”(偿还其他债务)、股东侵占(如挪用至关联企业)。
定融产品常通过 “担保、抵押、质押” 等增信措施降低风险,但部分增信措施实际效力不足,无法真正保障投资者权益。
- 常见无效增信场景:
- 担保方无代偿能力:如担保方是融资方的关联企业(同属一个集团,自身也面临债务压力)、空壳公司(无实际经营和资产);
- 抵押 / 质押物 “不值钱”:如抵押的土地为 “生地”(未完成拆迁平整,无法变现)、股权质押为 “亏损企业股权”(无实际价值);
- 增信措施未落实:如未办理抵押登记(仅签合同,法律上不享有优先受偿权)、质押物未过户。
定融产品通常为固定期限(1-3 年为主)、封闭式运作,且未在公开交易所挂牌,缺乏标准化的转让市场。
- 风险表现:
- 投资者若中途急需资金,无法像股票、基金一样随时赎回或转让;
- 部分交易场所虽提供 “私下转让通道”,但需找到愿意接手的投资者,且可能面临 “折价转让”(以低于本金的价格卖出),导致亏损。
定融产品的发行依赖地方金融监管政策,若产品本身不合规,或政策收紧导致产品被叫停,可能影响兑付。
- 主要风险点:
- 备案不合规:部分产品未在地方金融资产交易场所真实备案(“虚假备案”),或备案材料造假,本质是 “非法集资”(如向不特定公众募集资金);
- 政策变动:如监管部门(如央行、地方金融监管局)出台政策,要求清理 “高风险定融产品”(如对城投定融规模设限),导致融资方无法续发新产品 “借新还旧”,进而违约;
- 信息披露违规:产品未按要求披露融资方财务状况、底层资产进展,投资者无法及时发现风险。
定融产品的发行方、承销方(如第三方理财公司)掌握核心信息,投资者易因信息差忽视风险。
- 常见误导行为:
- 夸大收益,隐瞒风险:如宣传 “保本保息”“刚性兑付”(监管明确禁止,但仍有机构私下承诺),不提融资方负债情况、底层资产风险;
- 模糊产品性质:将定融产品包装成 “银行理财”“政府项目”,误导投资者认为风险极低;
- 隐瞒负面信息:如融资方已出现债务逾期,但未向投资者披露,直至兑付日才暴露问题。
主要来自发行方、承销方的操作失误或道德风险。
- 风险场景:
- 资金归集违规:投资者资金未进入 “第三方托管账户”,直接被融资方或承销方挪用;
- 合同条款陷阱:合同中隐藏 “免责条款”(如因政策变动导致违约,发行方不承担责任)、“兑付条件模糊”(如 “项目完工后兑付”,但未明确完工标准);
- 销售人员道德风险:如销售人员为冲业绩,伪造投资者资质(定融要求投资者为 “合格投资者”,需满足资产 / 收入门槛),后续若产品出问题,投资者可能因 “资质不合规” 无法维权。
- 发行主体资质偏低:多数定融产品的融资方是中小城投平台、民营企业,信用评级低于公开债发行主体(如 AAA 级国企),偿债能力较弱;
- 融资成本高,压力大:定融产品的融资成本通常在 8%-12%(远高于银行贷款、公司债),融资方利息负担重,易因盈利无法覆盖成本而违约;
- 监管力度弱于公开市场:相比国债、公司债(由证监会、交易所严格监管),定融产品由地方金融资产交易场所监管,监管标准不统一,部分地区存在 “重备案、轻监管” 现象;
- 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不足:部分投资者因 “高收益” 吸引,忽视对融资方、底层资产的核查,过度依赖 “担保”“政府背景” 等标签。
- 拒绝 “保本保息” 承诺:监管明确禁止定融产品承诺刚性兑付,任何 “保本” 宣传均为违规,需直接排除;
- 穿透核查核心信息:
- 查融资方:通过 “企查查”“天眼查” 看其注册资本、股东背景(是否为真实国企)、司法涉诉(有无债务逾期、被执行记录)、财务报表(资产负债率是否过高,如超过 80% 需警惕);
- 查底层资产:要求提供底层资产合同、权属证明(如土地使用权证),确认资产真实、可变现;
- 查增信:确认担保方有实力(如查担保方的信用评级、净资产),抵押 / 质押已办理登记(可通过不动产登记中心查询);
- 选择合规平台:仅投资在省级地方金融资产交易场所(如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、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)备案的产品,避免 “无备案”“县级小平台” 产品;
- 控制仓位:不将超过 10%-15% 的资金投入定融产品,避免单一产品违约导致重大损失;
- 关注存续期信息:定期查看发行方披露的《存续期管理报告》,若发现融资方负面信息(如逾期、涉诉),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(如联合其他投资者起诉)。
定融产品的风险核心是 “信用违约”,且受底层资产、增信效力、政策合规性影响极大。投资者需摒弃 “高收益无风险” 的幻想,通过穿透核查信息、选择合规产品、控制仓位,降低风险暴露。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(如退休人员、资金短期内需使用)的投资者,建议优先选择银行存款、国债、低风险银行理财等产品,而非定融。